回眸奋进路 喜迎党代会 | 全面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24-12-13   浏览次数:0

承上启下谋新篇,同舟共济开新局。中国共产党韦德体育1946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全方位展示我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立德树人、改革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局面及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特推出“回眸奋进路 喜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以此激励全校党员干部、广大师生以饱满热情迎接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凝心聚力向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医科大学建设目标迈进,积极助力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今天,为您带来人才培养篇《全面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生培养

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学校着力搭建本科专业建设平台,构建校院两级专业建设体系,凝练形成“传统专业品牌化,优势专业特色化”建设思路和发展路径。新增生物制药、智能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专业总数达到28个,专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2个专业获批河北省应用转型示范专业。药学、临床药学、护理学专业以有效期6年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专业认证。

一流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对标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积极组织完成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推荐工作,经评审我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其中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15门,实现了国家级五类“金课”全覆盖;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38门。

教材建设持续加强。教师参编规划教材151部。我校教师参编的12部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其中主编1部,副主编3部。在被誉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中,我校7名教师入选主编、副主编。

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录播教室及课程资源(MOOC、SPOC),实现教育数字化,打造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无边界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云平台学生年访问120082人次,覆盖416门课程。同时,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3项入选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校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有序推进“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临床医学专业“2.5+2.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创新实验班建设工作,积极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在药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护理类开展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后期分流机制,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顺利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巩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氛围不断深化。积极谋划、组织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五年来,举办了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各项赛事。我校教师在各类全国性教学比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同时,学校以“大创项目”实施为牵引,以“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等为载体打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在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等各类全国性比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金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举办荣休教师及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共举办教育教学类培训184场,培训2.1万余人次,支持教师到国内一流院校进修42人次,国外进修和培训72人,资助教师外出参会2000余人次。五年来,新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河北省拔尖人才(专技)9人,河北省师德标兵5人,河北省教书育人楷模2人,河北省模范(优秀)教师12人。

伟德竞技系列蓝球鞋有哪些质量“双提升”。五年来,学校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招生宣传模式,提升学校报考知名度,建立招生、宣传、教务、学工、就业等多部门协同宣传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本科招生宣传院系负责制,调动各院系参与招生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主体作用,搭建校院两级共同参与的“两个模块,四个平台”招生宣传体系。2021年新增港澳台华侨招生项目。生源结构不断优化,连续多年新生录取分数位列河北前茅。同时,学校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两级就业“一把手”工程,建立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合格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学生”工作链,织密职能部门协作网,实现渠道共享、资源共享、业务共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就业服务。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专业契合度、校友对母校关注度稳步提升,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稳居省属高校前列。

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专业、课程、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等专项评估,积极接受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等外部质量监控,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水平。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督导、课程评估和基本状态数据服务平台,同时搭建督导评教分析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功入选“全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示范案例”,教学质量督导专家工作案例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


研究生培养

学位点布局更加合理。新增法医学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学位授权学科已经覆盖了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口腔医学、医学技术等,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招生类型结构不断优化。统招硕士招生规模较5年前扩大了71.6%,博士扩大了57.7%,招生研本比接近1:1。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达6645人,其中博士生786人、硕士生5859人,在校生规模翻番。学校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招生结构优化。根据学科建设需求、报考人数、培养质量、就业情况等动态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指标。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稳定学术学位,2019年,专业学位硕士占比64%,到2024年占比达69%,形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培养格局。

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导师数量从2019年的博士生导师296人,硕士生导师1967人,增加到现在博士生导师470人,硕士生导师3176人。导师队伍中有一批学识渊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医大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督学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

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经过5年的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修订研究生不同学位层次不同学位类型培养方案258份。改革课程体系,新增研究生公开课程46门,建设近200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遴选全国医学院校研究生院联盟共建SPOC项目课程4门。获批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项目43项;省级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项目52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19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3项;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项目3项,精品案例(库)项目4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项。

研究生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能力不断提升。5年来,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400多篇;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3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0余项。2019年,在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临床能力(眼科学)竞赛中荣获团队二等奖,2024年,在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临床能力(消化系统疾病)竞赛中荣获团队二等奖。2023年在第五届全国医学生解剖绘图大赛中2019级硕士鲁金鹏创作的《左侧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术中解剖图》荣获一等奖。2名研究生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荣誉称号,省级优博、优硕学位论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立项建设省级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113项,围绕立项产生各类学术成果119项。

Baidu
1946bv伟德